全国服务热线 18959808500

民国时期石雕龙柱的形式与特点

发布:2021-03-12 15:53,更新:2024-04-26 08:00

台南大天后宫正殿的龙柱完成于道光年间,也是台湾寺庙龙柱清代中后期的代表作品之一,材料也是惠安青斗石。题材同样为降龙盘柱样式,柱身下部雕有水纹,long头在下,龙尾在上,好似shen龙由上而下盘于柱身,穿过朵朵祥云,在即将触碰下方波涛汹涌的海面时,猛然扭转身体,腾胸而上,long头高高扬起,缩喉突胸,龙口大张,一声长啸。整体雕刻如行云流水,线条犀利流畅,形态饱满,孔武有力。柱头雕刻覆莲纹饰,是很古典且罕见的题材。下方柱础呈六边形,同样使用青斗石材,六面皆有花鸟瑞兽纹样,柱础上部雕有六只蝙蝠,取谐音,通“福”禄之意,祈求福气多多。采用浮雕手法,古朴典雅,造型独特,令人意味十足。


  民国时期随着台湾地区经济水平的好转和民俗文化信仰热情的高涨,筑庙之风盛行,台湾寺庙建筑的龙柱装饰艺术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。其中双龙盘柱形式开始出现,多为寺庙重修时改立,但主流柱例仍是六面单龙盘柱或八面单龙盘柱。清代传承下来的朴素风格龙柱,与随着装饰需求发展而来的繁琐风格龙柱并行存在和发展。该时期的龙身浮突尺寸大,翻转次数多,龙鳞的刻画虽仍是线雕手法,不过已经处理出两到三个层次,背鳍与鬃毛也都脱离柱身呈镂空状,有种想要凌空飞去的感觉,灵活与生动程度wan全克服了石材的硬度限制。该时期出现的双龙柱式下面的shen龙形态造型与单龙降龙柱式形式很相近,上面的shen龙龙身盘于柱体,long头位于柱身内侧,龙鬃比较有特点,前面部分卷曲成麻花状,后面分散开来,民国时期龙柱延续了这种形式。民众为了展现自己的虔诚和祈求shen明的护佑,开始把捐赠纪念款刻于柱身或装饰构件之上,并且附加的吉祥纹饰增多。如具有象征意义的旗球戟磐、梅兰竹菊,以及一些吉祥瑞兽和人物造型都在石雕龙柱中出现。


联系方式

  • 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黄塘镇坝岭村
  • 联系电话:未提供
  • 经理:陈荣杰
  • 手机:18959808500
  • QQ:3049142958
  • Email:2276899490@qq.com